
脆浆糊形成原理
脆浆主要分为发粉脆浆和有种脆浆两种,前者主要是用面粉、淀粉、泡打粉、水、油脂调制而成,后者主要是用淀粉、面粉、酵母、水、油脂调制而成。现在,许多厨师使用的是发粉脆浆。
调制方法:
将中筋面粉350克,干淀粉70克,面欣酥B3克同放入盆中搅匀,加500克清水,精盐10克调成糊状,再加入120克色拉油(或花生油)、鸡蛋清400克调匀,静置15~20分钟即可使用。
形成原理:
这种脆浆是用面粉、淀粉、面欣酥B、鸡蛋清、油脂调制而成的,各种原料有各自的作用。
1.面粉
面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和麦麸蛋白、麦胶蛋白(即面筋质),正常的麦面含淀粉70%~80%,麦胶蛋白和麦麸蛋白又构成了统称的“面筋”,一般面粉中面筋的含量为26%~30%左右。由面筋质形成的面筋网络具有抵抗气体膨胀力、阻止气体逸出的特性,是脆浆持气的重要条件,在脆浆中主要利用这种特性,在高温加热时,由泡打粉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无法逸出,使面筋网络膨胀,脆浆发泡。
特别要注意的是,面筋质的含量要适量,不可过多或过少,如果面粉中筋质含量少则筋力小,持气能力降低,不能容纳足够的气体,减弱脆浆的发泡力,但面筋质过多,筋力过强,也会抑制气体的生成,影响脆浆的发泡力。其面筋质含量20%~25%为好,面粉应选用中筋粉。
面粉中还要加入无面筋成分的淀粉,以降低面筋的浓度,避免仅用面粉调制脆浆糊时所产生的面筋过强、光泽度差、不够松脆的缺点,但不宜过多。

2.淀粉
淀粉在结构上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淀粉颗粒的外层是支链淀粉,约占总量的80%~90%,内层是直链淀粉,约占总量的10%~20%。淀粉中支链淀粉越高,粘性越大,糊化性能越好。
在脆浆调制中应选择马铃薯粉或玉米粉,淀粉在60℃~80℃的温度下开始糊化,温度升高到100℃以上时则开始焦化,与面粉中的面筋网络一起定型。
调制时,要正确掌握淀粉的用量,特别要注意不可过多,如果过多就会阻止脆浆中二氧化碳气体对面筋网络的扩张,使发泡降低,口感硬但不松脆。

3.油脂
油脂是一种胶体物质,具有一定的粘性,当油脂掺入脆浆内,面粉、淀粉颗粒便被油脂包裹而粘在一起。
然而,油脂中油颗粒与面粉、淀粉颗粒并不是真正的结合,而是依靠油脂黏性结合起来的。面粉、淀粉颗粒被油脂颗粒包围,隔开,面粉、淀粉颗粒之间的距离扩大,使空隙中充满了空气,这些空气在加热中膨胀,便其不能形成紧密的网状结构,从而使成品变得酥松。
另一方面,面粉、淀粉颗粒被油脂封闭,吸水被抑制而不能膨润,在加热中易炭化而松脆。调制时油脂的用量要适当,如果过少,会达不到酥脆程度;如果过多,则会导致炸制后松散易碎,影响成型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油脂应选择无色洁净的色拉油。

4.鸡蛋清
蛋清液具有溶解性好,凝胶性能良好的特性,既具有调解剂又具有黏结剂的作用。
蛋清液中黏蛋白能增强浆液对原料的黏附性,蛋液对淀粉调解组成浆液对原料挂糊,炸制后蛋白凝结,尤其是卵蛋白的凝结,使菜肴表面光滑。
鸡蛋应选用新鲜的菜鸡蛋,菜鸡蛋的蛋清浓稠度大,含氮物质高,灰分少,胶体溶液稠浓度强,持气力高,蛋腥味少,黏结性好。蛋清的用量要适度,如果过少,面粉、淀粉不能充分融和,出现粉粒,或者过于稠浓,炸制后不光滑,如果过多则成品松软不酥脆。
免责声明:本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权或其他权利,请作者或权利人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