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副产品的加工怎么做?牛副产品的加工商业配方工艺,牛副产品的加工制作技巧,牛副产品的加工做法
牛头
1、鲜剔
2、熟拆。先把剥完皮的牛头颅骨(即脑盖骨,包括双角)砍开,取出牛脑,再顺面部中线劈成两半,并把上颌骨用斧头砸碎,便于拆取眼睛。刷洗后放锅里煮到五成熟,即可拆骨取肉。熟拆头肉,不带牛舌,可带牛眼及上颌的口腔肌肉(即上堂肌肉,也叫翘舌),同时把有关腺体割去。熟拆肉,由于肉已煮成半熟。因此,吃法上有一定的局限。
不同牛头肉,质地也不相同,一般外嘴巴肉最老,里嘴巴肉和耳根肉较嫩。外嘴巴肉熟煮收缩,形似花腱,切开后,有多种形状的花纹。
02
牛舌
牛舌一般由牛的舌头主体和舌下肉构成,由一层带“刺”外皮包裹,内里是肌肉、脂肪和结缔组织构成,一头牛只有一条,重量在900~1300g上下。舌体表面被一层较厚的硬膜包裹,舌体前半部表面又有很密的硬刺倒立,中部刺短,舌尖刺长。舌面硬膜有青色和白色两种。牛舌肌肉细腻,舌尖肉质坚韧,后部肌肉含有少量的脂肪(肉眼看不见,吃时才有感觉)。
03
牛尾
约有9~12个骨节,根部肉多而肥,梢部肉少而瘦,根部两侧肉内外都附着脂肪层,肌肉丰满。一般母牛尾较大,公牛尾较小。整理牛尾时,要把根部底面的疏松组织修割干净。
04
牛胃
共分四个部分,即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通常将瘤胃和网胃合称为肚,瘤胃大,约占4个胃总容积的80%以上,网胃容积较小。牛肚肉质为白色,纤维粗而坚韧,并有明显的交错层次,外表面光滑,并附有脂肪,内壁生长着一层黏膜(俗称肚毛)。
牛肚领
长在瘤胃两个较大的袋形部位,形似衣领,故称肚领。牛宰杀后1h内,将肚领取出,并用力向硬地面猛摔,使它急剧收缩,这样肉质会变得更密实。牛肚领质地细而纤维较长,类似鸡肉。
在整理牛肚领时,必须把肚毛刮诤。方法是,把牛肚领在60~65℃的热水中浸烫,烫到能用手抹下肚毛时,即可取出,然后铺在案板上,用钝刀将肚毛刮掉,再用清水洗净,最后把肚面的脂肪用刀割取或用手撕下。
牛百叶
是牛的瓣胃,呈扁圆形,内壁由层层排列的大小叶瓣所组成。叶瓣上都生有均匀的肚毛。整理百叶时,将每个叶瓣用水冲洗干净,然后撕下表面的脂肪。牛百叶肉质脆嫩,别具风味。
牛三袋葫芦
即牛的皱胃,它比其他3个胃都小,内壁有一层粉红色的黏膜,并有胃液分泌,是消化和吸收饲料的营养器官。三袋葫芦在靠近网胃进口一端较粗大,靠近十二指肠的一端较细小,由大、中、小三个袋状物所组成,故称“三袋葫芦”。整理时,要把三袋用力划开,刮去胃黏膜,冲洗干净,同时,还要去掉外表面的脂肪。牛三袋葫芦肉质肥美、松软,味道醇香。
05
牛脘口
即牛的直肠,形状圆直,表面有很多脂肪包裹,内壁为粉红色的皱形黏膜。截取后,全段长20~25 cm,用刀割开,纵面宽5~8 cm,厚约1 cm。整理时要反复冲洗干净,去净表面脂肪。牛脘口质地细腻,香味浓厚。
06
牛沙肝和肺脏
沙肝是牛脾脏,在其腹腔左边,紧贴瘤胃,呈片状长条形。沙肝质地疏松,藏血较多,色呈青紫红色。牛肺脏位于胸腔,分左右两叶,膨大而轻。整理时要把气管剖开洗净,摘除和心脏连接处污染的杂物。
07
牛肥肠
是除了肚、直肠和小肠以外的肠。肥肠在脂肪和很多黏膜的维护下,盘旋呈圆形,故又称“盘肠”。整理时,要先顺着盘旋的方向,用手把脂肪撕下,然后用较细的圆头刀把肠体顺序剖开洗净。如遇有脂肪稀薄的肥肠,可以直接剖开冲洗,不必摘取脂肪。
08
心、肝、肾等脏器
只需修割病变部位和清净血污即可。
在煮牛杂的过程中,为了提升牛杂的口感、色泽和出品率,添加复配食品添加剂如:
富磷联A:能够保持肉制品的水分,使口感脆嫩多汁,同时提高出品率,烹调时不易收缩。在煮牛副产品时,可以将其加入浸泡腌制牛副产品的水中,按照产品说明进行腌制和煮制。
在煮牛副产品的汤料中,添加味达蕾201号能够增加肉类制品的口感香味和香度,同时去除肉腥味、腥臭味等邪杂味。
提升品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味达蕾201号可以提升产品的整体品质,使食品更加美味可口
如果以上[牛副产品的加工做法]达不到你的要求或不符合你的生产配方工艺,你还可以点击以下链接,查看更多关于牛副产品的加工的生产制作、配方工艺、经验妙招、做法和注意事项,点击这里链接
另外,你还可以在线观看关于 [牛副产品的加工做法视频教程]、[完整牛副产品的加工制作过程视频]、[教你制作牛副产品的加工视频]、[牛副产品的加工制作技巧视频] 、[我想看制作牛副产品的加工视频,有吗、好吗、请推荐给我链接]、[牛副产品的加工商业生产、制作、操作视频链接]等视频链接地址点这里、在线观看制作牛副产品的加工视频的方法地址
免责声明:本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权或其他权利,请作者或权利人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