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汤原料:
清水25000克,老母鸡2000克,棒子骨5000克,B甘草35克,香叶10克,桂皮20克,陈皮10克,沙姜片10克,大料5克,花椒5克,白胡椒15克。C.冰糖200 克,精盐1000克,味达蕾牌味精25克,花雕酒500克,白酱油50克,瑶柱10克 味达蕾69 3g-10g/kg(以成品计算) 美久亭A 3g/kg(以成品计算)
制作:
制作:
1)老母鸡,棒子骨一同放入冷水锅中,烧开撇去浮末。捞出放入不锈钢桶中,加入清水大火烧开,改用小火煮3个小时,捞出原料,留汤汁。
2)将B料用纱布包好,放进干净水盆中洗干净,烧开锅以后,把C料加入煮开锅即成。
特色 运用秘制工艺,最大限度发挥神奇和骨香,汤香扑鼻,入口清香,回味甘甜。
酱料的配方及做法
配方:
郫县豆瓣100克,花生酱100克,甜 面酱200克,蚝油1勺,胡椒粉、冰糖少许,姜末、蒜末、葱末,30克干红辣椒剁碎,植物油,香醋。
制法:
把豆瓣剁成蓉,与花生酱、甜面酱、蚝油、胡椒粉、冰糖、香醋一起装入盆中,搅拌均匀成混合料。烧热锅,倒油,油要多,油热后,先下姜末、蒜末、葱末、辣椒末炒香,再将混合料倒入锅中,然后小火用锅铲慢慢推匀即可。七菊过桥米线酱料是酱香和香辣的复合型的专用过桥米线 酱料,其色泽鲜红,略油润有光泽,有独特的酱脂香和辣香,香气浓郁自然,味道辣而不爆,回味醇厚悠长。这是七菊过桥米线的一大特色,一般米线店是没有的
麻油做法配方
主料:
花生油500克,花椒175克。锅上火,下入花生油500克,烧至八成热,下入花椒175克,炸至黑色,将油滗入调料罐即成。
特色:
油色淡黄,麻香清爽。麻而不涩、淡淡相宜、底味十足(麻有时并不是越麻越好哦,比例相宜才能洽到好处,才是过桥米线配方的最佳表述)。自制秘方麻油在成本上也占绝对的优势。
花椒油附方:
1.调料 花椒25克,葱25克,姜片25克,花生油100克,香油50克。油泼辣子 材料 干辣椒20个,盐1/4小匙,水10ML,八角5个,花椒1小匙,桂枝4小段,肉蔻少许,香叶1小棵 做法1.浸泡香料,准备辣椒。碗中盛水,所有香料倒入水中浸泡30分钟待用。干红辣椒洗干净晾干,剪开,去除发霉的地方,用剪刀剪成碎。
2.熬香味油。锅中入多点油,多少没有关系(油多料少的话,就多熬制些时间;相反,则缩短时间),按照你的需求。把香料捞出,稍微沥下水后,倒入冷油中,最小火盖盖慢熬约20-30分钟。记得草果要拍裂,有利于味道渗入油中。这般 熬好的油真香,拌面拌凉菜或者做菜什么的,都非常好味。
3.油焙辣椒。锅中入炒一个菜的油,小火,将辣椒碎放入慢炒5分钟左右至辣椒碎变脆。此时记得戴口罩哈,尤其辣椒多的时候,很呛人滴。
4.粉碎辣椒和香料。从油中捞出的香料和辣椒碎分别入粉碎机中搅打成末,并混合,倒入碗中,并放入盐待用。
5.油泼辣子。锅中重新入油,约100ML,并加入刚才熬好的香味油,烧冒烟后,离火,等油温降至七成热了,再把油倒入辣椒碗中,并倒入水,用勺子或筷子拌匀即可。这时你会发现好看又香气扑鼻的油泼辣子出现在你眼前。红艳香辣、好吃不上火,多吃不腻。

过桥米线制作
原料
1. 米线
2. 素菜 小青菜 豆芽 木耳 金针菇 平菇 千张- 荤菜 鸡丸鱼丸 蟹棒 桂花肠 亲亲肠、香肠、火 腿、牛肉、排骨、.-.
3. 鲜高汤 香辣酱料 麻油 油泼辣子 味达蕾牌鸡精 咸盐 鲜香料 香菜 香葱
步骤
2.加鲜高汤适量 开火烧开
3.先放入荤菜,根据客人的喜欢的荤菜选择加入
4.再放煮好的米线
5.煮2分钟后 放入素菜。根据客人的喜欢的素菜选择 加入
6.最后加酱料 香菜 香葱
7.一锅香喷喷的砂锅米线就可以上桌了
8.为了是客人口味更加多味化。餐桌上已备好醋 麻油 油泼辣子供客人调兑。
爽口滑嫩的米线,沉浸一碗鲜美的汤汁中,再加上香辣的酱料,绝对是十足的美味
烹饪调味的三大步骤与五大诀窍
调味,是菜肴最后成熟的技术关键之一。只有不断地操练和摸索,才能慢慢地掌握其规律与方法,并与火候巧妙地结合,烹制出色、香、形俱好的佳肴。下面,红厨网就为大家总结了烹饪调味的三大步骤和五大诀窍,希望能帮到大家。
调味的三大步骤
▼
烹调过程中的调味,一般可分为三步完成:
第一步:加热前调味
加热前的调味又叫基础调味,目的是使原料在烹制之前就具有一个基本的味道,同时减除某些原料的腥膻气味。
鸡、鸭、鱼、肉类菜肴基本都要做加热前的调味,最关键就在于去除腥臊味;青笋、黄瓜等配料,也常先用盐腌除水,确定其基本味。
而一些不能在加热中启盖和调味的蒸、炖制菜肴,更是要在上笼入锅前调好味,如蒸鸡、蒸肉、蒸鱼、炖(隔水)鸭、罐焖肉、坛子肉等,它们的调味方法一般是:将对好的汤汁或搅拌好的作料,同蒸制原料一起放入器皿中,以便于加热过程中入味,至于粤式清蒸鱼用白酒预先去除腥味的过程,也属于调味。
第二步:加热中调味
加热中的调味,也叫做正式调味或定型调味。菜肴的口味正是由这一步来定型,所以是决定性调味阶段。
当原料下锅以后,在适宜的时机按照菜肴的烹调要求和食者的口味,加入或咸或甜,或酸或辣,或香或鲜的调味品。
有些旺火急成的菜,须得事先把所需的调味品放在碗中调好,这叫作“预备调味”,也称为“对汁”,以便烹调时及时加入,不误火候。
第三步:加热后调味
加热后的调味又叫做辅助调味、可增加菜肴的特定滋味。有些菜肴,虽然在第一、二阶段中都进行了调味,但在色、香、味方面仍未达到应有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加热后最后定味。
例如,煎炸的菜肴往往撒以椒盐或辣酱油等,涮品(涮羊肉等)还要蘸上很多的调味小料,蒸菜也有的要在上桌前另烧调汁,烩的乌鱼蛋则在出勺时往汤中放些醋,烤的鸭需浇上甜面酱,炝、拌的凉菜,也需浇以对好的三合油、姜醋汁、芥末糊等等,这些都是加热后的调味,对增加菜肴的特定风味必不可少。
调味的五大诀窍
▼
调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烹饪中调味方法可以总结为五点:
1、因料调味: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调味方式
新鲜的鸡、鱼、虾和蔬菜等,其本身具有特殊鲜味,调味不应过量,以免掩盖天然的鲜美滋味。
腥膻气味较重的原料,如不鲜的鱼、虾、牛羊肉及内脏类,调味时应酌量多加些去腥解腻的调味品,诸如料酒、醋、糖、葱、姜、蒜等,以便减恶味增鲜味。
本身无特定味道的原料,如海参、鱼翅等,除必须加入鲜汤外,还应当按照菜肴的具体要求施以相应的调味品。
2、因菜调味:调味的配比要根据菜肴而定
每种菜都有自己特定的口味,这种口味是通过不同的烹调方法最后确定的。
因此,投放调味品的种类和数量皆不可乱来。特别是对于多味菜看,必须分清味的主次,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主、辅调料。
有的菜以酸甜为主,有的以鲜香为主,还有的菜上口甜收口咸,或上口咸收口甜等,这种一菜数味、变化多端的奥妙,皆在于调味技巧。
3、因时调味:调味也有“不时不食”的规律
人们的口味往往随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这也与机体代谢状况有关。例如在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因而喜用浓厚肥美的菜肴;炎热的夏季则嗜好清淡爽口的食物。
4、因人调味:客人口味,至关重要
烹调时,在保持地方菜肴风味特点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就餐者的不同口味,做到因人制菜。所谓“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就是因人制菜的恰当概括。
5、调料质量:优质调料,锦上添花
原料好而调料不佳或调料投放不当,都将影响菜肴风味。优质调料还有一个含义,就是烹制什么地方的菜肴,应当用该地的著名调料,这样才能使菜肴风味足俱。
比如川菜中的水煮肉,其中要用四川陴县的豆瓣酱和汉原的花椒,川菜中用的盐和味精也是其特有的,这样做出来的味道就非常正宗。
免责声明:本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权或其他权利,请作者或权利人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