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liáng]  淀粉  食品添加剂  饼干  植物油    豆腐  酱油  筋力源  糕点 

鱼腥草

   日期:2019-06-20     浏览:250    评论:0    
核心提示:鱼腥草(在四川又名折耳根),中药名。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于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
  • 鱼腥草

     

    (中药)

鱼腥草(在四川又名折耳根),中药名。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于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

  • 中文学名:鱼腥草

  • 别    称:臭菜、侧耳根、臭根草、臭灵丹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胡椒目

  • 科:三白草科

  • 属:蕺菜属

  • 种:蕺菜

  • 分布区域:中国中部、东南、西南等

  • 采收时间:夏季

  • 用    量:15-25g

  • 毒    性:无毒

生理特性

蕺菜,多年生草本,高15-50cm,有腥臭气。茎下部伏地,生根,上部直立。叶互生,心形或阔卵形,长3-8cm,宽4-6cm,先端渐尖,全缘,有细腺点,脉上被柔毛,下面紫红色;叶柄长3-5cm;托叶条形,下半部与叶柄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生于茎顶,与叶对生,基部有白色花瓣状苞片4枚;花小,无花被,有一线状小苞;雄蕊3,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心皮3,下部合生。蒴果卵圆形,顶端开裂。花期5-8月,果期7-10月。生于山地、沟边、塘边、川埂或林下湿地。

产地

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

入药部位

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

炮制方法

鲜鱼腥草除去杂质。干鱼腥草除去杂质,迅速洗净,切段,干燥。

本品为不规则的段。茎呈扁圆柱形,表面淡红棕色至黄棕色,有纵棱。叶片多破碎,黄棕色至暗棕色。穗状花序黄棕色。搓碎具鱼腥气,味涩。

性味

辛,微寒。

归经

归肺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主治

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相关配伍

1外感风寒,痰热喘咳:配桑白皮、黄芩等。

2肺痈吐脓:单用或配冬瓜子、桃仁、鲜芦根、桔梗、甘草等。

3痔疮坠痛:煎汤熏洗。

用法用量

15-25g,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使用注意

蕺菜性寒,凡属脾胃虚寒或虚寒性病证者均忌食。

相关论述

1《名医别录》:“主蠼螋溺疮。”

2《日华子本草》:“淡竹筒内煨,敷恶疮白秃。”

3《履巉岩本草》:“大治中暑伏热闷乱,不省人事。”

4《滇南本草》:“治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大肠热毒,疗痔疮。”

5《本草纲目》:“散热毒痈肿,疮痔脱肛,断店疾,解硇毒。” 

6《医林纂要》:“行水,攻坚,去瘴,解暑。疗蛇虫毒,治脚气,溃痈疽,去瘀血。”

7陈念祖:“生捣治呕血。”

8《分类草药性》:“治五淋,消水肿,去食积,补虚弱,消膨胀。”

9《岭南采药录》:“叶:敷恶毒大疮,能消毒;煎服能去湿热,治痢疾。”

10《现代实用中药》:“生叶:烘热外贴,为发泡药,可治疮癣。凡疥癣肿胀,湿疹,腰痛等可作浴汤料。生嚼其根,防止冠心病的心绞痛发作。”

11《中国药植图鉴》:“可作急救服毒的催吐剂。”

12《常用中草药手册》:“消炎解毒,利尿消肿。治上呼吸道感染,肺脓疡,尿路炎症及其它部位化脓性炎症,毒蛇咬伤。”

13《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乳腺炎,蜂窝织炎,中耳炎,肠炎。” 

免责声明:本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权或其他权利,请通知我及时删除。

 
天然食材与勺尖的触碰造就了美食! 勺尖网官方正品,售后服务有保障!
广告
打赏
0相关评论
 
相关信息
查看更多相关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天喜名师-智能数字人  |  电脑注册支付  |  手机注册支付  |  短视频  |  天喜直播间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