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粽
北方粽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不过在农村,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
- 中文名
- 北方粽
- 代表品种
- 北京粽子
- 形 状
- 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 市场上供应
- 糯米粽
- 农村供应
- 大黄米粽
- 口 感
- 黏韧而清香
北方粽简介
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北方人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两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主材料
材料
糯米粉 1斤
水 2杯
糖 1又1/4杯
粽叶 40张
棉绳 适量
沙拉油 1/2杯。
馅料:胛心肉 1/2斤
虾米 4两
香菇 数朵
油葱酥 少许
盐 1小匙
五香粉 1小匙
胡椒粉 1大匙
酱油 2大匙
制作方法
(1)将香菇切成6等份,胛心肉切成细小块,虾米泡软备用。
(2)起油锅将香菇、肉块及虾米,还有调味料倒入一起拌炒,放凉备用。
(3)糯米粉拌入糖水揉成团状,平分成16等份,将内馅包入揉成圆形,用粽叶包好,再放入蒸粌日?0~25分钟即可。
原料:红枣或者栗子、白糯米
做法:首先将红枣或者栗子切成粒,白糯米泡在冷水里三四个小时,然后按照一层米、一层馅的顺序,一共包裹上三层米、三层馅,最后将这些原料用芦苇叶包裹起来,煮熟了即可。
北方豆沙粽
原料
豆沙、白糯米做法和鲜果粽子相同。
原料配方
糯米1千克 小枣250克 白糖100克 苇叶、马莲草适量
制作方法
1.将糯米洗净,用水浸泡3~4个小时;洗净小枣,控水;用开水将苇叶煮透,再用冷水冲洗干净;用清水将马莲草泡软。
2.将苇叶3~4片(窄的用4~5片)一叶搭一叶地排好,折成三角形兜,用左手拿住,右手抓一些湿米放入,再放上2~3个小枣,再抓一些湿米放入,继续放上2~3个小枣,然后再抓些湿米添平,把叶子包裹起来,包严包密,用马莲草捆好,即成粽子生坯。
3.把粽子生坯放锅中,加水2.5~3千克(水量要多,必须淹没粽子)。用重物压住,不能让其浮起。先用旺火煮2个小时,再添些水,烧开后改用小火焖煮2~3个小时,即可成熟。
4.食时,解开草绳、苇叶,蘸白糖。
产品特点:粘糯软甜,清香味浓。
各类粽子制作方法
绿豆鸭蛋粽 糯米、绿豆各750克,花生米25克,熟咸鸭蛋蛋黄5个。将蛋黄揉碎与糯米、绿豆、花生米拌匀成馅。将粽叶折成漏斗状,填入适量馅料,包好后入锅内排紧,加入冷水浸没粽子,煮沸1小时即可食用。
果仁桂花粽 糯米1公斤,芝麻100克,猪油150克,白砂糖300克,桂花100克,食盐、淀粉适量。将白糖、芝麻、盐、猪油拌匀,边搅边加入淀粉,然后放入桂花拌匀后即成馅。先包馅再盖1/3的糯米。包好后,入锅排紧,放入浸没粽子的水。旺火煮1小时后,再用文火焖半小时,即可食用。
陈皮牛肉粽 泡过的糯米、绿豆各1000克,牛肉、陈皮各100克,猪肉末50克,葱末、姜末、食盐适量。用猪油将葱末炒黄,依次放入牛肉、陈皮、猪肉末炒半分钟后,淋上麻油即成馅。包时先填进拌匀的糯米、绿豆,将馅料夹在中间,再按上述方式煮熟。
百果粽子 糯米750克、青梅、菠萝肉、冬瓜条各25克,西瓜子仁、核桃仁、葡萄干、红丝各15克,白砂糖300克。先将青梅、菠萝肉、冬瓜条各用白糖水煮,沥干水分,然后用白糖腌渍24小时,即成馅。包成五角方底粽,煮50分钟,离火焖4分钟即成。
端午节吃粽子由来
名称由来
粽子(拼音:zòng zǐ ,读起来应为:zòng zi)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南朝梁的吴均(四六七-五二零)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还有一种普遍流行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流传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为纪念。并且粽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称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免责声明:本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权或其他权利,请通知我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