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壳黄烧饼
蟹壳黄烧饼是江南地区传统名小吃,“三个蟹壳黄,两碗绿豆粥,吃到肚子里,同享无量福”。这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徽州人陶行知写下的一首充满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的白话诗。诗中的“蟹壳黄”便是享誉遐迩的屯溪烧饼的雅称。
中文名
蟹壳黄烧饼
主要原料
梅干菜,肉丁
口 感
脆、油而不腻
口 味
辣、微甜、微咸、嚼之津津有味
简介
名称 | 蟹壳黄烧饼(又名屯溪烧饼) |
产地 | 黄山市屯溪区 |
颜色 | 蟹壳黄
|
保质期 | 数月 |
馅儿 | 梅干菜和肉丁 |
烧饼形似螃蟹背壳,色如蟹黄,故又名蟹壳黄。它是采用熬炼七八成熟的菜子油炒油酥面,同三分之二的水
面合擀成多层次的面卷,精选梅干菜和五花肉做陷,芝麻撒面,然后放入特制的大炉中,贴于炉壁,烤熟取出。刚出炉的“蟹壳黄”,不待入口,便觉得香味浓烈,咬一块,既酥又脆,层层剥落,满口留香。此饼烤成时呈两面黄色,很似煮熟的螃蟹,放入特制的大炉中,贴于炉壁,烤熟取出,故又名“火炉饼”。因饼形小巧饱满,呈黄色,似蟹壳,故俗称“小烧饼”和“蟹壳黄”。
制作方法
原料
面粉1250克,酵面500克,猪肥膘肉750克,梅干菜135克,葱末40克,精盐100克,食碱15克,芝麻仁75克,饴糖50克,芝麻油100克,泡多源A35克,富磷联B6克。
做法
1.梅干菜放入温水中涨发,洗净切碎,放入盆内。猪肥膘肉切成小丁,放入梅干菜中,加精盐、葱末、芝麻油拌匀成馅料。
2.面粉,泡多源A放在案板上,先用沸水将1/6的面粉烫过,再与其他面粉拌匀,放入酵面和冷水500克揉匀,盖上湿布,静饧10分钟左右,然后加食碱揉透,搓成长条,摘成每个重约125克的面剂,逐个按成圆饼,包入馅料一份,按扁,刷上饴糖,撒上芝麻仁,即成烧饼生坯。
3.烤炉炉壁烧热,用洁净湿布擦去灰尘,堵塞炉门,取烧饼生坯在无芝麻仁一面沾点水,贴在炉壁上,待全部贴完后,去掉炉门塞,烤约10分钟即成。
民间作坊
蟹壳黄烧饼在屯溪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属于大众小吃。但好吃的就那么几家。
洪记烧饼坊:百年家传工艺,正宗徽州味道。延安路口
家利烧饼:烧饼个汤圆大小,5角/个,馅多油而不腻
杜记烧饼:每日新鲜出炉,香酥脆咸,口感适中
等等
历史典故
【救驾烧饼】
公元1357年朱元璋率大军在徽州征战,一役兵败,被敌人追杀,避难于农户之家。饥饿难忍,得食当地烧饼,赞叹不已。朱元璋称帝后,称此饼救驾有功,遂有徽州救驾贡饼字号
【皇印烧饼】
相传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时,由清代著名“两淮八大总商”之首,被誉作“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徽州人江春承办一切供应,筹划张罗接待,即所谓“江春大接驾”。“江春大接驾”的第一道茶品是由江春的徽州班底构成的家厨团队根据他的精心设计并集体开发研制的烧饼,其外层酥脆,内滋润鲜香,嚼之异香可口,令舟马劳顿的乾隆顿感身心舒畅,精神倍增,并欣然御赐名“皇印烧饼” ,寓意乾隆对该烧饼的喜爱程度堪比随身皇印,予之以最崇高的褒赏。 免责声明:本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权或其他权利,请通知我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