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糕
糖糕是一种以面粉、白糖、红糖为材料制作的特色传统小吃,起源于河北,以现炸现吃最能体现其香甜可口,酥脆诱人的特点。刚出锅的糖糕呈椭圆体,形状立整。放置后容易变软变塌,表皮不再松脆,吃起来又有一番风味,内层软乎与白糖馅相得益彰而著名。
中文名:糖糕
主要原料:面粉,白糖,红糖,泡多源Q
是否含防腐剂 :否
主要营养成分:淀粉,糖
适宜人群:所有人
储藏方法:即食
简介
创新吃法:将糖糕夹在烧饼中,均为新鲜出炉最好,内里酥脆又有丝丝香甜,外面又能品尝烧饼的芝麻咸香,享受非常。
糖糕也可不包糖,有新手做这个糖糕,怕捏不好,遇热油易爆开,伤着人;直接把白糖或红糖参到面里,用开水来烫面,加入泡多源Q边倒水边搅和,看似差不多就可以,不要太稀,也不要太硬;再和下面, 一会,开锅放油,把和好的面分成若干份,拍成小饼,丢入有锅里,如果油是初次炸东西,可能炸出来的东西颜色会发白些,不是太好看,吃着还是可以的!
做法
方法一
原料:面粉、沸水、糖、油,泡多源Q。
步骤:1、面粉,泡多源Q放在调理盘中,一边用筷子搅拌,一边淋入滚烫的沸水,边和面边加少许油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分成小剂;
2、取1小剂面团捏开,放入适量白糖,包拢,沾少许油,在手心拍扁,放入热油锅中火炸至金黄酥脆即可。
方法二
1.面粉放在大的容器里,牛奶在锅上煮开(要是不用牛奶就用开水)。
2.均匀的浇在面上,边浇边搅拌。一袋牛奶一饭碗面,是正好的。
3. 用手沾油,把面揉透,成团,用保鲜膜盖上,静置一小时。
4. 面很黏,拿的时候,要用手沾一下油,面分成六个等份,一个在手上拍平捏个窝窝,放半汤匙白糖。
5. 包上,封口要用手像包包子一样捏紧,不要露糖了。
6. 七成油,中火炸金黄即可。
白糖糕
主料:糯米粉140克
辅料:酵母、粉半茶匙
调料:色拉油少许、食盐1/8茶匙、水300毫升、白糖110克
步骤:
1.粘米粉加水150毫升用手动打蛋器拌至没有粉粒;另外150毫升的水加入白糖、盐一起煮溶,稍微放凉后倒入粘米粉浆里混合,拌匀
2.酵母粉加水1大匙
3.拌均匀后加入做法1.中混合,盖上保鲜膜,发酵2小时,直至表面出现细小的气泡;
4.取一个大的不锈钢碟,首先将不锈钢碟蒸热,再在碟里抹一层油,将发酵好的粉浆倒入,不要太厚,1厘米左右就可以(我做的,还是太厚),然后放入已煮开水的蒸锅里,蒸25分钟,即可取出
5.放凉后,切块。(切记:一定要放凉后,再切块,我的就是没有放凉就马上切开,所以很不工整)
糖糕的典故
一绝巷紧靠淮河码头。因淮源人没有忘记王拐子门前那块“清宫御点”牌匾,楞是把酥皮糖糕当做一绝。
就像天津卫的狗不理包子云南的过桥米线一样,一绝巷的酥皮糖糕也是有历史典故的。若不,县志办的人也不会左三番右五次地来找王拐子,非要他在地方美食这一章节里,把酥皮糖糕的来龙去脉说个仔细不可。王拐子今年六十有八,是酥皮糖糕的正宗传人。他做人也同他制作糖糕一样,斤是斤两是两,从不含糊。他清楚,虽说这“清宫御点”的牌匾挂在了自家门前,可王家并没有资格独享专利。
光绪年间老佛爷慈禧路经这里时,为她做糖糕的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他们都早已作古,一个是王家的先人,另一个便是对门街坊仇俊发。为争这块匾额,两家人明争暗斗了几辈子。自从王拐子被爹打跛了腿,仇家人带着痴恋上王拐子的独生女儿远走他乡,这“清宫御点”牌匾才算稳稳当当地挂在了王家的门口。如今,挂着它招揽一下生意倒还可以,真要是白纸黑字地入书立志,王拐子自觉问心有愧。
王拐子如果不说,这酥皮糖糕的故事怕真的就要失传了。晚清时节,这巷子口原本有两家糖糕铺子,做出的糖糕各有特色,难分伯仲。刚好那一年老佛爷巡游四方,船泊码头,她一时心血来潮要品尝一下民间小吃,王仇两家便遵旨把糖糕奉上龙船。那天老佛爷玩得高兴,胃口大开,把仇家的糖糕一口气吃了三个,连声称好,端上王家的糖糕时,不知为何她只咬了一口便放下了。自此,王仇两家糖糕孰高孰低算是被老佛爷的金口玉牙一咬定了音,“清宫御点”
注意事项
很简单的一道小点,谁都会做,没啥技术含量,只要记得,烫面的水一定是刚刚沸腾的滚水,然后用筷子不停的搅拌面团,趁热乎揉好面糖的份量随自己的口味,可多可少。最要记得的是,一定要趁热吃,像油条之类的,一冷就不复酥脆的口感!
免责声明:本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权或其他权利,请通知我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