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liáng]  淀粉  食品添加剂  饼干  植物油    豆腐  酱油  筋力源  糕点 

2,4-二氯苯氧乙酸

   日期:2019-06-30     浏览:316    评论:0    
核心提示:具有代表性的合成植物生长素(auxin),是一种生长素类似物,简称2,4-D。在普通的植物生长素定量法中显示有高的活性,但在采用植物生长素标准定量法的燕麦伸长试验中,其效颇低。
2,4-二氯苯氧乙酸
 
具有代表性的合成植物生长素(auxin),是一种生长素类似物,简称2,4-D。在普通的植物生长素定量法中显示有高的活性,但在采用植物生长素标准定量法的燕麦伸长试验中,其效颇低。
中文名
2,4-二氯苯氧乙酸
英文名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别    称
2,4-D
化学式
C8H6Cl2O3
分子量
221.04
CAS登录号
94-75-7
EINECS登录号
202-361-1
熔    点
140.5℃
沸    点
160℃
水溶性
难溶于水
密    度
相对密度(空气=1)7.63
外    观
白色至黄色固体
应    用
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2,4-二氯苯氧乙酸
英文名称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中文别名
2,4-D酸; 2,4-D; 2,4-二氯苯氧基乙酸; 2,4-滴酸
英文别名
b-selektonon; u-5043; crotilin; decamine; dicopur; dicotox; ipaner; netagrone; pennamine; weedone-2,4-dp; helena 2,4-d; 2,4-d lv6; weedar 64a; chloroxone; bh 2,4-d; agrotect; amoxone; weed tox; weedtrol; emulsamine bk; envert dt; dormone; 2,4-D
CAS号
94-75-7
EINECS号
202-361-1
分子式
C8H6Cl2O3;Cl2C6H3OCH2COOH
分子量
221.04
InChI
InChI=1/C8H6Cl2O3/c9-5-1-2-7(6(10)3-5)13-4-8(11)12/h1-3H,4H2,(H,11,12)
熔点
137-141℃
密度
相对密度(空气=1)7.63
沸点
160℃ (0.4 torr)
水融性
Slightly soluble. Decomposes. 0.0890 g/100 mL
物化性质
密度 1.563熔点 137-141°C
沸点 160°C (0.4 torr)水溶性 Slightly soluble. Decomposes. 0.0890 g/100 mL
用途
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
安全术语
S2:;S24/25:;S26:;S36/37/39:;S46:;S61:;
风险术语
R22:;R37:;R41:;R43:;R52/53:;
危险品标志
Xn:Harmful;
上游
苯酚、烧碱
下游
2,4-D胺
用铬变酸(chromotropic acid)处理时呈紫色,可作比色定量。自齐默尔曼(P.W.Zimmermann,1942)等发现了2,4-D的作用以来,以此物质为中心的许多合成植物生长素应用于农业有了迅速的发展。此物质被大规模地利用为除草剂及防止果实早期脱落剂等。2,4-D在植物体内能相当迅速地转移,根据14C示踪的结果,证实这种物质是按照羧基碳,继而亚甲基碳的顺序迅速进行分解代谢的,但其苯核部分并不轻易拆开。撒入土中的2,4-D可为革兰氏阴性球菌和水生黄杆菌(Flavobacteriumaquatile)等细菌所分解。
同时,也是一种主要的除草剂,曾作为用于研究微生物降解氯化芳香化合物的模型化合物。
主要用途:
除草剂,植物生长剂,有机微量分析测定碳和氢的标准。
生产方法
1、 先用苯酚氯化制得2,4-二氯酚,后者在氢氧化钠存在下与氯乙酸缩合生成2,4-D钠盐,再酸化成2,4-D原药。另一种新工艺是将苯酚和氯乙酸在碱性条件下先缩合,然后氯化而得。
2、 由2,4-二氯苯酚与一氯乙酸在NaOH溶液中加热回流制得2,4-二氯苯氧乙酸钠,再用盐酸酸化而成。
3、 以苯酚为原料,先与氯乙酸缩合后经氯化,或先氯化后与氯乙酸缩合均可制得产品。
(1)先缩合后氯化工艺。将苯酚置于反应釜,加热熔融,先后投入2.2倍(摩尔比)地氢氧化钠和1.2倍(摩尔比)地氯乙酸,并在100-110℃下反应30min。反应物冷却后,用盐酸中和,可析出苯氧乙酸,收率82%以上。 苯氧乙酸于65-90℃下,缓慢通入1.4倍-1.6倍(摩尔比)地氯气,氯化产物即2,4-二氟苯氧乙酸,收率89%。
(2)先氯化后缩合工艺。将熔融的苯酚置于氯化器中,在45-65℃下通氯约8-9h,当反应物料相对密度达1.406(40℃)时氯化反应结束。反应物趁热加入3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至沸后,滴加氯乙酸钠溶液,并回流4-5h。稍冷后用30%的盐酸中和至PH1-3。趁热加苯萃取,并分出有机层。冷却后析出白色结晶,经抽滤、烘干得成品。
4、 以苯酚为原料,先与氯乙酸缩合后经氯化,或先氯化后与氯乙酸缩合均可制得产品。 先缩合后氯化工艺 将苯酚置于反应釜,加热熔融,先后投入2.2倍(摩尔比)的氢氧化钠和l.2倍(摩尔比)的氯乙酸,并在100~110℃下反应30min。反应物冷却后,用盐酸中和,可析出苯氧乙酸,收率82%以上。 苯氧乙酸于65~90℃下,缓慢通入1.4~1.6倍(摩尔比)的氯气,氯化产物即为2,4-二氯苯氧乙酸,收率89%。 先氯化后缩合工艺 将熔融的苯酚置于氯化器中,在45~65℃下通氯约8~9h,当反应物料相对密度达1.406(40℃)时氯化反应结束。反应物趁热加入3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至沸后,滴加氯乙酸钠溶液,并回流4~5h。稍冷后用30%的盐酸中和至Ph值1~3。趁热加苯萃取,并分出有机层。冷却后析出白色结晶,经抽滤、干燥得成品。 
历史
1941年美国人R.波科尼发表了2,4-D的合成方法,1942年P.W.齐默尔曼和A.E.希契 科克首次报道2,4-D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1944年美国农业部报道了2,4-D的杀草效果。后因其用量少、成本低而一直是世界主要除草剂品种之一。
纯品为白色结晶,水中溶解度很小,易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但其钠盐、胺盐则极易溶于水。商品有多种盐类和酯的加工剂型。在 30ppm以下低浓度时可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防止番茄、棉、菠萝等落花落果及形成无子果实等。
作用
在500ppm以上高浓度时用于茎叶处理,可在麦、稻、玉米、甘蔗等作物田中防除藜、苋等阔叶杂草及萌芽期禾本科杂草。内吸性。可从根、茎、叶进入植物体内,降解缓慢,故可积累一定浓度,从而干扰植物体内激素平衡,破坏核酸与蛋白质代谢,促进或抑制某些器官生长,使杂草茎叶扭曲、茎基变粗、肿裂等。禾本科作物在其4~5叶期具有较强耐性,是喷药的适期。有时也用于玉米播后苗前的土壤处理,以防除多种单子叶、双子叶杂草。与阿特拉津、扑草净等除草剂混用,或与硫酸铵等酸性肥料混用,可以增加杀草效果。在温度20~28℃时,药效随温度上升而提高,低于20℃则药效降低。2,4-D丁酯在气温高时挥发量大,易扩散飘移,为害邻近双子叶作物和树木,须谨慎使用。2,4-D吸附性强,用过的喷雾器必须充分洗净,以免棉花、蔬菜等敏感作物受其残留微量药剂危害。但对人畜安全。
物质毒性
文献、期刊报道的毒性作用试验数据
编号
毒性类型
测试方法
测试对象
使用剂量
毒性作用
1
急性毒性
口服
成年男性
814 mg/kg
1.行为毒性——昏迷
2.血管毒性——血压调节能力下降
2
急性毒性
口服
大鼠
700 mg/kg
1.胃肠道毒性——胃炎
2.行为毒性——嗜睡 
3.肝毒性——肝豆状核变性
3
急性毒性
吸入
大鼠
1370 mg/m3/4H
1.行为毒性——嗜睡 
2.行为毒性——共济失调
3.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困难
4
急性毒性
皮肤表面
大鼠
>1 m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5
急性毒性
口服
小鼠
439 m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6
急性毒性
皮下注射
小鼠
28 m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7
急性毒性
静脉注射
小鼠
28 m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8
急性毒性
皮肤表面
>2 m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9
急性毒性
口服
豚鼠
700 m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10
急性毒性
未报告
鹌鹑
377 mg/kg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11
慢性毒性
口服
大鼠
14400 mg/kg/90D-C
1.行为毒性——影响食物摄入量 (动物)
2.血液毒性——红细胞计数发生变化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12
慢性毒性
口服
大鼠
14283 mg/kg/2Y-C
1.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间质性肾炎
2.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3.生化毒性——抑制转氨酶活性、改变了转氨酶空间结构
13
慢性毒性
口服
小鼠
2129 mg/kg/78W-C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血液毒性——白血病
14
眼部毒性
皮肤表面
500 mg
作用较轻
15
突变毒性
鼠伤寒沙门氏菌
250 ug/plate
16
突变毒性
口服
黑腹果蝇
5 mmol/L
17
突变毒性
酿酒酵母
30 umol/L/3H
18
突变毒性
构巢曲霉
1500 umol/L
19
突变毒性
口服
小鼠
200 mg/kg
20
突变毒性
鼠伤寒沙门氏菌
200 mg/kg
21
突变毒性
仓鼠卵巢
10 umol/L/1H
22
突变毒性
口服
仓鼠
900 mg/kg/9D (间断)
23
生殖毒性
口服
小鼠
2 mg/kg,雌性受孕 6-15 天后
1.生殖毒性——颅骨和面部发育异常 (包括鼻/舌)
2.生殖毒性——肌肉骨骼系统发育异常
24
生殖毒性
口服
小鼠
3 mg/kg,雌性受孕 6-15 天后
1.生殖毒性——植入后死亡率增加
25
生殖毒性
口服
小鼠
1 mg/kg,雌性受孕 6-15 天后
1.生殖毒性——胎儿毒性(如胎儿发育不良,但不至死亡)
储运方法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2765 
对环境的影响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能入、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后对身体有害。对眼睛、皮肤的刺激作用,反复接触对肝、心脏有损害作用。能引起惊厥。 [1]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中等毒类。
急性毒性:LD50375mg/kg(小鼠经口);666~1313mg/kg(大鼠经口)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经口300mg/kg×5次/周×4周,全部死亡;大鼠经口100mg/kg×5次/周×4周,生长抑制,引起胃肠刺激和肝混浊肿胀。
致畸性:大鼠经口最小中毒剂量25mg/kg(妊娠期6~15日)致畸胎阳性。
接触:一般居民的接触主要是通过含有2,4-D残留的食物,同时也通过2,4-D在水中的残留,来自空气中的2,4-D极少。
就未使用2,4-D地区的一般居民来说,从任何来源摄入的2,4-D量都是微不足道的。较易挥发的2,4-D酯类的蒸汽漂移可以导致空气污染和损害庄稼,这些产品被不易挥发的2,4-D衍生物所取代。使用2,4-D来控制水生杂草可能引起灌溉与饮用水源的污染,不适当的处置技术也可引起环境污染。
施用于某个目标范围内的不同数量的2,4-D,借助空气、水和土壤的移动,在几小时或几天内,就可以在整个环境中分配。2,4-D和它的衍生物,会相当快的被化学和生物过程破坏。正常使用2,4-D偶尔也可能残存或累积,主要是在干燥和寒冷而很少有生物活动的条件下。可得到的数据表明2,4-D的残留在土壤中为1mg/kg,在水中为数μg/l,在空气中为数μg/m3和在提供的食物中为数十μg/kg。它们难得超过这些数据,在2,4-D除草剂溢出的邻近的地方,在施过2,4-D除昔剂的水中,在施用过2,4-D的地区内生长的浆果和蘑菇中,以及当使用的除草剂超量的情况下,可能发生例外的情况。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受高热分解,放出刺激性的氯化氢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物。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直接进水样气相色谱法 
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固体废弃物试验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气相色谱法(农作物)《农药残留量气相色谱法》国家商检局编 
环境标准
美国 车间卫生标准 10mg/m
美国(1976) 农灌水标准 0.1μg/L
联合国规划署(1974) 保护水生生物淡水中农药的最大允许浓度 4.0μg/L
前苏联(1984) 土壤中最大容许浓度 0.1mg/kg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聚氯乙烯等合成膜覆盖或惰性液体润湿,避免扬尘,小心扫起,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至安全地带。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防毒面具。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防腐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食入:误服者用2%苏打朋或0.1%高锰酸钾洗胃,再服用10%硫酸亚铁溶液10ml,就医。
灭火方法: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陈
免责声明:本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权或其他权利,请通知我及时删除。  
 
 
天然食材与勺尖的触碰造就了美食!
12
广告
打赏
0相关评论
 
相关信息
查看更多相关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天喜名师-智能数字人  |  电脑注册支付  |  手机注册支付  |  短视频  |  天喜直播间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